6月20日,由贵州省文化旅游厅指导开办,贵州民族大学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2年度贵州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开班。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王竹,贵州省非遗中心主任龙佑铭,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诗莲,贵州民族大学校办主任李雪如,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龚德全,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梁俊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周庆伟,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庆田出席仪式。
据了解,本次研修培训是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文旅非遗发〔2021〕105号)、围绕“十四五”非遗保护重点工作,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我省非遗传承人研培工作相关计划而举办。
今年5月,文旅部对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1-2022年度143期研培班进行绩效考核,有50期培训班喜获优秀,贵州民族大学荣膺在列。
(资料图)
王竹致辞
王竹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贵州省文旅厅积极向文旅部争取培训计划、培训经费,依托贵州民族大学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推出一批手工艺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王竹指出,民族服饰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表示,在座的以及千千万万的手工艺人赋予其民族文明实体形态,以劳动经典源源不断充实着民族文明宝库,证实着中华民族在精神原创内涵和物质生产领域的浩然活力,无声地诠释着贵州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希望各位学员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认真学习,切实提高传承能力和设计水平,力争学有所成,在推进贵州非遗可持续发展之路上作出新的贡献,彰显工匠精神。
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
本期“贵州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在课程设置上围绕本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重点开展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20位学员中分别来自布依族、彝族、苗族、侗族、水族、壮族、穿青人、汉族,他们将通过专业教学、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创新实践、实地考察等系列学习方式,进一步提升民族服饰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让民族服饰设计语言多元化、时尚化,增强民族服饰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民族服饰产业的价值转换,培育品牌,共同推动服饰工艺的生产、设计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
学员代表张婕发言
来自贵州黔东南施秉县的学员代表张婕说:“作为一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得益于前辈口传心授,学会了苗族古歌古词,苗族飞歌等,擅长苗族的各种刺绣工艺。如今我专职从事苗族刺绣传承和研发各种刺绣技能及苗族传统服饰制作,带动家乡300多名农村妇女共同致富。未来,希望能把手工技艺融入时尚化设计产品中,实现手工艺制作时尚化、创新化、多元化,用实际行动助推民族服饰走出大山,迈向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李政林
二审 袁航
三审 岳振
关键词: